安庆市太湖县西北角的千年历史古镇小池镇,该镇与潜山市相邻,境内青山绿水土肥沃,种植丰收,养殖旺。国道、高铁,高速穿镇而过,小池镇古时便是南北交通运输命脉线,古今兵家必争之重地。辖区内至今还留有古驿站遗迹,三国时期魏国大将曹洪驻守太湖古县城遗址,清朝历史上安徽、江苏、湖北三省3万余人配备枪炮新式武器举行的新军秋操遗址等。翻开历史书页,展现面前的是今日小池镇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与巨变。
农业发展增效益
小池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介绍,该镇在乡村振兴中立足现代农业方面稳扎稳打,注重推动土地流转,提高三农效益。全镇近年共流转土地面积34742.53亩。新增绿色防控示范片5个,水肥一体化示范点1个,品牌粮食建设示范点16个,有机产品认证13家58个品种。实现稻渔综合种养1540亩。圆满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超额完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任务。畜牧生产一直保持稳定,辖区生态养殖示范基地辅助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一家涉林企业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企业。现在该镇新型农业主体及规模化经营进一步壮大,全镇现有在册合作社113家,家庭农场8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6家,市级12家,县级2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市级10家,县级18家。
15个村居人口聚集区均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电子商务服务农村工作扎实推进,14个村均成立了电商服务站。一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达到1513.18万元。
小池镇以特色种养业为重点,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在推进红心猕猴桃、怡兰蓝莓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基地和绿保源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已新增面积千亩以上。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市级优秀家庭农场3家。该镇正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创建,做强主导产业,培育知名品牌,已形成较大范围的辐射效应,新增有机农产品认证20个以上。
引进企业增税收
坚持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这是小池镇党委、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据该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介绍,该镇持续深化首位产业招商活动,综合运用驻点招商、以商引商等方式,着力引进牵动性强、关联度高的首位产业项目。今年的奋斗目标是力争新引进亿元以上实体项目2个,实现到位资金2000万元以上;引进总部经济项目4个,实现税收400万元以上。而且要紧盯项目落地后的持续服务,确保项目落得住、建得快、早达产。
工业经济方面。各项经济指标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亿元,增长13.4%;一般性财政收入4480万元,增长21.9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76元,增长2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新增3家,完成累计产值48.6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9%。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持续稳居全县乡镇前列。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到资4300万元,超额完成目标任务115%。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深圳、上海、湖州等地开展招商活动,组织参加昆山招商推介会和深圳薄膜展会,洽谈拜访企业20余家。抽调精干力量成立驻外招商小分队,驻深长期从事招商工作。全年接待客商投资考察15批次,涉及企业50余家。
推进文旅增人气
小池镇党委、政府近年狠抓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着力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首位优势。在加大保护上格城(三国时期青阳县治古县城)遗址、王家墩文化遗址、吴河遗址、刘家寨古战场、小池古驿站、新石器时代、商周时代、战国时代等古遗址力度的同时,对辖区古今历史文化名人如:殷大用(清康熙丙辰科进士、二十七年皇封明威将军)、叶春善(中国京剧一代宗师、戏曲教育家、富连成班班主、富连成社社长)、孔凡礼(宋代文学研究专家、苏轼研究专家)、何晓耕(著名戏剧教育家)、马大浦(著名林学专家)等居宅地进行史料挖掘保护及乡村旅游开发。
着力开发辖区农业观光与文化、文物保护利用有机结合。做好辖区亭台楼阁古建筑精品旅游线路,引导社会资本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已实现三星级以上农家乐数量翻番。
小池镇以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农业、民俗文化为主的乡村游备受外界青睐。全县首个民宿桃源里正式投入运营,全县首个村史馆在红星村建成开放。枕溪山庄、枫香铺农庄完成四星级农家乐申报工作,俭朴寨、百果山庄完成三星级农家乐申报工作。做强民宿品牌效应,全力打造现代版“乡愁”经济。丰富现代服务业业态。
环境治理增秀色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小池镇在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上。深入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塘长制”和“林长制”工作,切实加强河湖管理和治理,扎实推进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严格依法管水护林,让生态环境一年比一年好。
该镇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在推进美丽乡村扩点连线层面上,该镇重点建设2个省级中心村、3个县级中心村、2个自然点。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完成改厕600户。统筹推进退宅还耕工作,将退宅还耕与危房改造、美丽乡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紧密结合。
实施乡村道路扩面延伸工程,推进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水库除险加固,加大了对小池河、白沙河治理建设。健全完善了农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机制,积极推广乡贤文化,大力革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尚,使今日的小池镇变成了红的花海,绿的田园,到处呈现出一派风光秀美欢歌笑语的祥和景象。(宋海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