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和工作成效
永堌镇位于萧县东南山区。历史悠久、古代文明积淀丰厚,全镇辖六个行政村、两个镇办农场。全镇耕地面积3.04万亩,人口2.6万,水果和干杂果栽培面积近万亩,大棚葡萄是永堌镇特色产业。
目前,全镇在册“五老”220人,全镇建立关工组织17个,“五老”工作室13个,其中行政村6个,学校、镇直单位7个。
几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工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引下,永堌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中办、国办(46)号文件精神和省、市、县关工委关于基层关工委工作的部署,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基本工作原则,以村、镇关工委“三基”工作建设为抓手,以“五老工作室”为平台,充分发挥农村“五老”、乡贤的威望优势和人脉优势,积极参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增收,献计献策、发挥余热。由于工作成效显著,被省、市、县关工委多次评为“双培双带”先进单位和关工工作,“双十佳”先进集体。其典型做法,在省、市、关工委“乡村振兴 关工助力”总结表彰会议上做经验介绍。省关工委张俊主任及刘玉光、杨果、刘统海等省、市关工委领导,多次莅临永堌镇调研、指导关工工作。对永堌镇关工委所开展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安徽电视台新闻联播及市、县电视台新闻联播分别报道了永堌镇关工委典型做法。2021年,中国关工委联合中国社科院,编撰出版的《中国关心下一代蓝皮书》永堌镇关工委助力脱贫攻坚典型做法,以经验介绍案例形式编入该书,这一荣誉全国县乡层面,仅此一家。所列举案例生动介绍了永堌镇关工委和“五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去克服困难,如何发挥余热的创新做法,在全国关工系统引起强烈反响,由此培育、产生了全市第一位全国关工系统“双培双带先进个人”,省关工委张俊主任受中国关工委的委托,亲临永堌镇向获奖者杜明杨颁发证书。
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发挥村级“五老”调解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深浅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邻里纠纷,也不同形式地显现出来,影响着当地社会稳定和和美乡村建设。永堌镇前进行政村的“五老”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村党总支的支持和镇关工委的指导下,成立了前进村“五老工作室”并加挂调解委员会的牌子,实行一套人马、两种职能的工作形式。调解委员会由村党总支书记和三名德高望重的“五老”组成。“五老工作室”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齐全的办公桌椅,有责权分明的各种“规章制度”。几年来,调解委员会“五老”用心、用情、依法、因事施策,为村民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近300件,得到广大村民的认可和赞誉。最为典型的是:1、前进村历史遗留20多年的土地纠纷。2、朱庄自然村朱姓兄弟俩折腾近10年的宅基地纠纷。3、淮北户籍杜军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杜军因意外事故致残,土地承包合同有效期为15年,因意外事故造成重度残疾的杜军,无力支付村民的土地租金,村民也不愿意就此终止合同。一时间杜军与出租土地的村民造成了严重的情绪对立和矛盾,一度影响了村里的和谐稳定。
村“调解委员会”的“五老”,摸清纠纷的来龙去脉后,主动介入,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利用农村约定成俗的调解形式和“五老”的智慧、威望,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成功化解了这一影响较大、牵扯面较广的社会矛盾,为前进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扶持农村青年创新创业 助力乡村振兴
永堌镇窦庄尚俊家庭农场主杜明杨,是国家关工委表彰的全国“双培双带”先进个人、安徽省粮食种植先进个人、宿州市第六届人大代表、宿州市劳动模范、全县青年农民科技致富标兵,在镇关工委的关心支持下,依靠科技扎实创业,富裕了自己并带动周边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粮食生产中,农场坚持“科学植保、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理念,大力推广生物防控技术,通过优选良种、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等农业新技术,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葡萄种植上,实行保护地栽培,水肥一体化、农机农技一体化,从传统农业步入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新路子。
近年来,农场发挥种植技术帮扶带动作用,助力脱贫户提升自身“造血”功能,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他的智慧葡萄生产基地,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20万元收入,并带动20个农村老弱村民在农场务工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2023年农场吸纳9名残疾人就业,人均年增长10000元以上,带动60户“三无”人员每人每年分红1000元。辐射带动了全村220家葡萄种植户,葡萄品质和种植技术整体提升,有效推动了全村产业兴旺。
三、捐资济困 助力乡村振兴
永堌镇地处萧县东南山区,是典型的农业大镇。经过多年的脱贫攻坚,摘掉了贫困乡镇的帽子。但村与村发展不平衡,个别村民,因病、因残、因天灾人祸而身处困境,给实现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为分担镇党委、政府的忧愁,缓解困境学生和困难家庭的压力,永堌镇关工委和广大“五老”,放下架子,热脸贴冷屁股,走东串西、联络在外地工作的知名人士,企业家,苦口婆心地动员他们慷慨解囊、捐资助困。五年来,累计募集善款28万元,救助困境学生70名,每人救助金1000元。资助贫困户7家,逢年过节每户400元慰问金,救助有困难的“五老”3人,中秋和春节慰问每人发慰问金200元。救助资金虽然微不足道,不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但被救助的困境学生、困难家庭和年老多病的“五老”,却感激不尽党的关怀和“关工人”的体贴,同时也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体贴和温暖。(萧县关工委 刘光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