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也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关键小事”。在合肥市庐阳区逍遥津街道义仓社区,居民们乐于垃圾分类,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垃圾分类工作的践行者、推动者、监督者。
低碳生活理念的形成,得益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戚海娟扎实的群众基础,用便民利民之心真正走到群众中去,深入小区、居民家庭、街头巷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工作方法,从分类设施建设选址到居民分类宣传,为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垃圾分类从“独角戏”变成了“大合唱”
“垃圾分类工作推广初期,不得不面临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小区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选址等各项难题。”戚海娟坦言,部分物业、单位对垃圾分类工作不理解,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针对这些棘手的问题,戚海娟说自己作为社区领头羊,不能有丝毫畏难情绪。她积极主动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和对接,耐心讲解如何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意义,努力争取居民群众、驻地单位、物业公司的支持和配合。
“特别是在宣传初期得不到居民的理解,遭遇冷板凳是经常有的事,不少居民误认为‘所有垃圾是放在一辆车里拉走的’‘分了也是白分’等等。”戚海娟说,面对冷言冷语,她总是笑脸相迎,以热情融化冰冷,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居民志愿者不分工作日、休息日一鼓作气,深入小区,从个人到家庭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和深度,从贴近生活入手,一步步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得到了居民的广泛支持。
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思考,有方法。在垃圾分类宣传和点位建设选址上,戚海娟积极改变“格式化”“统一化”的工作方法,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改变以往自上而下定了办的行政思维方式,党支部牵头,推广“圆桌议事会”的理念,培养居民的自主行为意识,将垃圾分类转化为社区居民自觉的共同行动,垃圾分类从“独角戏”变成了“大合唱”。
“居民对垃圾投放的时间、垃圾桶的设置位置等问题,小区党支部牵头组织协商会,把问题摆到桌面上,让居民说话,让居民做主,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戚海娟说,只有考虑到了细节,和居民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居民分忧,才能将生活垃圾分类推广开,落实细。
党建引领,织起垃圾分类一张网
逍遥津街道义仓社区共有党支部9个、党员292名。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针对辖区老城区特点,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戚海娟积极发动支部党员,自己率先走进居民家庭、分类点带头手把手教授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带头包户指导,挨家挨户宣传垃圾分类,把垃圾分类阵地前移到每家每户。
“让党员真正成为宣传垃圾分类的带领人、推动垃圾分类的监管人、确保垃圾正确分类的责任人。”戚海娟告诉记者,党支部每名党员最多的包20户,最少的包10户,通过这种管理,形成了“社区党委包总——支部书记包片——党员包户”的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模式,在社区进行垃圾分类推广。
走进合肥市寿春路20号小区大门,一排“红色引领,人人参与,户户达标”光荣榜映入眼帘。为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戚海娟带领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设立评优评先制度和规则,对每户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打分,每月对小区全体住户进行一次集中优秀评比,对优秀户进行公示,在小区内形成正确垃圾分类光荣的良好氛围,以榜样的力量来带动其他住户积极、认真参与垃圾分类。同时改变宣传主体,组织优秀户以老邻居的身份在小区内开展宣传,拉进居民间的距离,充分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自合肥市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经过多方合力,义仓社区辖区小区垃圾分类参与率、准确率目前均达到了90%以上,分类点厨余垃圾分类量也均超过既定目标量,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有序。“垃圾分类工作任重道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戚海娟表示,扎根社区,为群众做好服务,社区就会越来越美好。(通讯员 胡少殊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武鹏 王士龙 实习生 张志鹏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