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这棵树就在这里了,结果的时候,站在树下面,伸手都能摘到柿子。一晃几十年,我们村里的人大多都在外打拼,留着这棵树,也就给在外的人留点念想。”近日,安徽省利辛县永兴镇徐寨村的刘雪,在古树枝叶间隙洒落的阳光下眯起眼,自顾自地呢喃。
刘雪嘴里说的,是生长在徐寨村委会周庄南的一颗六百岁、合抱粗的老柿树。最近几年,随着和美乡村建设,刘雪一家响应乡镇号召,按照规划统一搬至新村,只留下这位六百余岁的“老人”独守徐寨旧址。
夏日风起,柿树四周,丰田沃土,农户劳作,一幅生动鲜活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站在古树下远眺,徐寨村沿街两侧,院落齐整、白墙灰瓦,这生动鲜活的一幕,正是宜居宜业、记忆乡愁的最好写照。
数遭劫难仍坚韧不拔
“这棵树能留存到现在,其实挺不容的。刘雪介绍道,我爷爷说,老柿树扎根的这块地,原本是一大片柿园,清朝咸丰年间,兵部侍郎周天爵率清兵驻扎在此,镇压捻军,柿园被清兵砍伐,就留下了这一棵存活至今。”
“1966年,老柿树曾假死一次,春天未生叶,到农历六七月份才抽枝发芽,活了过来。”
“我小时候交通不便利,水果都是稀罕物,经常跟村里的同龄人摘老柿树结的柿子吃。现在经济变好了,也不缺水果了,老柿树又成了村里的社交场所,邻里相亲都会来这里坐一会,乘乘凉,聊几句。”讲到这里,刘雪眼睛弯起,露出笑意道,“不过后来,从别处买的柿子,总感觉没小时候老柿树上的柿子甜。”
夏风喧嚣,曾经数次磨难的老柿树,现在两大分枝树冠,枝繁叶茂,外形扁圆状如开伞,风吹过后,沙沙作响,一如徐寨村坚韧不拔、勤恳致富的农民。
数代人管护终获“编制”
“老柿树在我们村扎根这么多年,几代人都是在树下长大的,很多人都对它很有感情。”刘雪指着围在老柿树周围的木质栏栅说道,“一到春夏,很多村民都会自发地清理老柿树周边杂草,旱时浇灌,涝时排水。”
永兴镇党委更是积极申报,将这棵老树纳入了利辛县受保护古树之一,定在栅栏上的“身份牌”上,清晰记录着:树龄600余年,高15米,胸径0.8米,干长1.84米,三级保护古树。
目前已落实专人巡查,聘请专家,对古树进行管护,同时对老柿树保护进行宣传,发动附近村民共同参与到古树保护工作中。
“你看树干根部,有白色的修补痕迹,今年年初,专业管护人就刮去柿树粗糙外皮,然后在刮皮部位涂刷涂白剂,这样能有效防止柿毡蚧等害虫危害。”刘雪介绍道,“老柿树有了‘编’后,我们在管护上投入更多,也更上心了。”
和美乡村锁住岁月乡愁
“作为一个在老柿树下长大的农村娃,我觉得我们徐寨村有古树、有老宅、有产业,是把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好地方。”徐寨村书记单娟说道,“我们现在正在规划,将载着几代人成长记忆的老宅重新利用起来,变废为宝;将我们农副产品的名声打出去,让老柿树、杏树真正成为‘摇钱树’,也让绿色乡愁‘有枝可依’。”
据悉,徐寨村已被评选为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我们有信心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徐寨,品尝柿饼、树下煮茶,一起寻觅记忆中的乡愁味道。”单娟满怀信心地说道。(王淼)
